“头伏不补,伏天受苦”,这句流传千年的养生谚语,道出了三伏天调养身体的精髓。中医认为,三伏天虽酷热难耐,却是“冬病夏治”“养阳驱寒”的黄金期。此时人体阳气外浮,内里虚寒,若能借助天时以温补之品固本培元,便能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。以下5种“扶阳菜”,正是顺应天时的养生佳品。
一、生姜:天然“暖宝宝”
《药性论》记载生姜“宣通阳气,祛湿散寒”,其性温味辛,能温中散寒、回阳通脉。三伏天吹空调、吃冷饮易致脾胃虚寒,晨起嚼两片醋泡姜,或煮一壶姜枣茶,既能暖胃驱寒,又可预防空调病。需注意,阴虚火旺者(手脚心热、口干舌燥)需慎食,且下午3点后不宜食用,以免燥热扰眠。
二、韭菜:春末夏初的“补阳草”
韭菜性温入肝、胃、肾经,有“补肾温阳、益肝健胃”之效。春末夏初的韭菜最是鲜嫩,富含膳食纤维,能促进肠胃蠕动,帮助排出体内湿气。阳虚体质者可用韭菜炒鸡蛋,或包成饺子,既能补阳又不燥热。但肠燥便秘者需忌食,且1岁以下幼儿不宜食用。
三、茴香菜:温肾散寒的“阳气菜”
茴香菜归肾经,能“温中散寒、行气止痛”,《本草汇言》称其“善散下焦寒气”。三伏天湿气重,易致脾胃运化失常,用茴香拌豆腐或包成猪肉馅饺子,可唤醒命门之火,改善畏寒肢冷、腰膝酸软等症状。需注意,内热体质者(口干舌燥、口舌生疮)需少食。
四、紫苏叶:解暑祛湿的“解毒高手”
紫苏性温味辛,能“散寒理气、和胃化湿”,《本草化义》赞其“芳香化浊,解表祛湿”。三伏天空调房久待易生霉湿,用紫苏叶煮粥或焖鸭,既能祛除体内湿气,又可缓解海鲜寒性。若晨起舌苔厚腻、口苦口臭,可将干紫苏叶泡茶饮用,每周2-3次为宜。
五、香菜:扶阳明目的“叶酸之王”
香菜性温入肺、脾经,有“发汗透疹、消食下气”之功。现代研究发现,其富含维生素C、钾元素及叶酸,既能疏通血管、调节血压,又可明目护眼。三伏天用香菜拌豆腐或煮汤,可促进排汗祛湿,增强免疫力。但阴虚火旺者(失眠多梦、易怒)需少食,且过敏体质者禁用。
养生贴士:清补结合,阴阳平衡
三伏天养阳需遵循“清中有补,补中有养”原则。除食补外,可于清晨或傍晚适度运动,以微汗为度,促进湿气排出;午间小憩15-30分钟,养足心神;夜间用艾叶或生姜泡脚,驱寒暖身。需忌口冰镇饮品、甜腻食物,以免损伤脾胃阳气。
“天人相应,顺时养生”,三伏天是自然赋予我们的调养契机。合理食用“扶阳菜”,配合健康生活方式,定能让您阳气充盈、安然度夏,为秋冬健康积蓄能量。
民信配资-在线炒股配资服务网-配资选股-股票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